2019年,广州市何冠南名师工作室搭建平台,加强教学研讨,线上线下深度交流,各项培训活动如期开展。工作室主持人何冠南老师在主持研修活动时说:“真诚希望能用资源服务于工作室,希望工作室成员在不同的阶段都能珍惜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成员们有成长、有收获才能彰显工作室的意义。”
请进来:专家指引
11月22日,工作室邀请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副主编张万利做题为“如何做研究型语文教师”的讲座。张老师分别讲到了“何为教学研究”、“如何做研究”、“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层次”等版块内容,他说,开始要重视研究,重视是思维的觉醒,是不愿意踏足“一篇课文教了几年实际只教了一遍”的恶性循环,是决心要改变课堂的意识,是不甘平庸、对真知真理孜孜以求的姿态。讲座中,他穿插介绍了大量的优秀课例和优秀教学论文,提出“立足课堂——模仿名师——勇于实践——确立风格——形成主张”的研究型语文教师的成长路径。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副主编张万利讲座
何冠南名师工作室成员与副主编张万利合影
12月5日,工作室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少华教授做题为“提高材料阅读能力 加强写作思维训练”的讲座。陈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高考作文评卷指导实践经验,从阅读框架、材料形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谈了他的思考。他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时,站位要高,视野要更宽广,要关注材料的时代性、当下性和开放性,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广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何冠南致欢迎辞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少华教授讲座
走出去:学习观摩
12月7日-11日,工作室部分成员赴浙江杭州参加课堂教学观摩专题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改理念。成员们走进了杭州七中、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名校,参加了浙派名师、特级教师课堂研修活动,聆听了浙江省教育厅总督学缪水娟女士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专题讲座,以及浙江省特级教师王莺的“聚焦教师成长关键事件,提升教师教育实践力——深度对话,教育教学的新追求”专题讲座,从宏观角度了解了浙江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情况,对新课标背景下普通教育与特色教育的协同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何冠南名师工作室成员赴省外学习观摩
练内功:扎根课堂
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工作室成员和网络学员立足本校实际,围绕阅读与写作思维的培养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线上,分享交流原创教学设计与课件;线下,走进课堂听课评课,与其他名师工作室专家、学员交流碰撞。
12月26日下午,广州市李旭山名师工作室将再次率领学员来协和中学听课,与本工作室成员、网络学员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实用文教学”的专题研讨。
研修心得(摘录)
01
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研究人的教育,不容易也不简单。很多时候遇到问题,我们总是跳不出问题来看问题,类似于没有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看不出本质,终究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培养人的同时,我们作为教师先要自我培养。培养自我的教育良知、教学智慧、教学艺术等等,培养自我的课程科学观、体系观和思维观,唯有自己先成长,才能带出努力成长的学生。
刘在丽:《行走在“学习共同体”引领之路上——“怎样做一个研究型语文教师”听后感》
02
讲座前,工作室主持人何冠南老师回顾了他与班主任陈少华教授交往的几件琐事,我不由地想起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他们师生心心相惜,情感温暖、深挚,感染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学员。他们师徒强调,语文教学要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论证能力。同时,陈教授在讲座中还指出,在短暂的时间内如何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必须教会学生选好写作的切入方式,提高站位,提升境界,要写到心坎上,要有更浓的语文味。
刘玉婷:《如何有效提升作文教学质量的思考——“提高材料阅读能力,加强写作思维训练”聆听心得》
03
无论教学教育工作多么忙碌,都必须静下心来,与教材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伴对话、与理论对话,在对话中反思学习才能让自己得到不断的提升。只有研究学生,读懂学生的特点、基础、需求、语言、困惑、错误和情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优秀的教师,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要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要改变自己。
杨雪梅:《走进浙江,深度解读课程教学改革,迎接挑战》